冉冉晨雾重,晖晖冬日微。为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由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省文联主办,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曲艺家协会、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承办的纪念李德才同志诞辰120周年暨“德”派四川扬琴赏析会于2023年11月28日在成都大学举办。旨在系统回顾和缅怀李德才同志的艺术道路和人生轨迹,梳理和探讨李德才同志在四川扬琴艺术领域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交流和展示李德才同志为四川扬琴和曲艺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教育和启迪当代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勇于责任担当、不辱时代使命,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更好地繁荣发展新时代的曲艺事业。
合影
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主任刘志龙,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李兵,中国曲协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曲协主席张旭东,中国曲协第八届副主席、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种玉杰和省内相关单位负责人及文化界、教育界、艺术界、曲艺界代表和观众百余人到现场参加活动。活动由四川省曲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李多主持。
四川省曲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李多
纪念李德才先生的同时,“德”派四川扬琴赏析会交替进行着,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的四川扬琴《船会》,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的四川扬琴《与妻书》、《凤求凰》,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四川扬琴《满江红》一一上演,响彻成都大学音乐厅,节目有传统的、有新创的,让大家系统地感受到“德”派四川扬琴的独特魅力。
四川扬琴《船会》
演出单位: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曲艺研究院
四川扬琴《满江红》
演出单位: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四川扬琴《与妻书》
演出单位:四川省曲艺研究院
四川扬琴《凤求凰》
演出单位:四川省曲艺研究院
中国曲协副主席、四川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曲协主席张旭东致辞并介绍了李德才同志生平:
李德才同志是巴蜀文化孕育下的四川扬琴表演艺术大家,他生前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分会名誉主席。
他生于1903年的四川扬琴世家,见证了20世纪四川文艺、曲艺的大家名角荟萃,四川扬琴的民间传承和专业团队发展历史。他自幼随父学艺,师承多位名家,学艺刻苦、勤于思考,先后拜师著名川剧生角王琼林、扬琴名旦赵友太、花腔开派人叶南、著名生角李莲生等多位大师,充分吸收各门派唱腔和其他行当唱腔。学习小生腔、老旦腔,学杨卓轩(生角)行腔吐字的喷口劲道;学高子元(净角)用气行声的磅礴气势;学名票曹绍森(生角)的“派”与范云卿(净角)的“随”等唱功和艺术表现方法,在这样的融汇海纳学习中,李德才同志扬琴技艺迅速精进,逐步把四川扬琴最具特色的“坐地传情”艺术,通过声腔韵味演绎得炉火纯青。在20世纪30、40年代的蓉城,他与“竹琴圣手贾树三、相书泰斗曾炳昆”被誉为成都“曲坛三绝”,当时成都的“五老七贤”之一的刘豫波撰联评曰:“清雅应在京川上,德才分乎砚婉间”,将李德才同志的扬琴艺术造诣比之京剧名旦陈砚秋、川剧名旦魏长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德才同志的扬琴艺术得到更系统全面的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艺术,先后成立了成都市曲艺杂技改进会、成都实验书场等,李德才同志都积极参与并投身说新唱新的创作表演中,他演唱的《李二嫂改嫁》《白毛女》等不少新曲目得到了充分肯定。还参加了1952年赴朝慰问团第九分团,为志愿军战士表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1953年至1962年他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西南人民广播电台曲艺组、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曲艺队、四川省歌舞团曲艺队任演员和教员。在1958年四川省首届曲艺观摩演出中,李德才同志演唱的《秋江》获表演荣誉奖,同年赴京参展获全国曲艺汇演荣誉奖,并和参演全体演员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1963年,李德才同志任四川省曲艺队队长,仍从事演出、创作和教学直至退休。
李德才同志以唱腔华丽妩媚、刻画人物细腻著称,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一大流派,世称“德”派。其代表曲目有:《活捉三郎》《三祭江》《描容》《香莲闯宫》《仕林祭塔》《踏伞》《秋江》《船会》《贵妃醉酒》等。“德”派弟子众多,李德才教学严谨认真,他培养出如徐述(生角兼老旦)、刘时燕(旦角)等一批扬琴名家。如今,“德”派扬琴第三代传承人吴瑕、胡郦珈等中青年骨干正在四川曲艺的舞台上以扬琴为媒,继续深情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新时代故事的动人说唱,并将扬琴之美发扬传播到海内外。“德”派唱腔,其蕴含的丰富音乐资源、完整的音乐结构形态、优美丰富的旋律唱腔,其传统音乐应用律制和“钟律调弦法”,对中国乐律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发扬。
最后,再次表达对李德才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表演创作毕其一生,无私奉献、追求至境的崇高敬仰之情,感谢他们为四川曲艺保存丰富艺术资源,为四川曲艺的传承、发展、创新做出的巨大贡献。
向李德才同志致敬!向“德”派艺术致敬!
中国曲协副主席、四川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曲协主席张旭东
四川扬琴“德”派第三代传承人吴瑕谈起师爷李德才先生为传承发展四川扬琴,在“传男不传女”的行规里,组织“说新唱新”专题节目,面向社会招收学生,不限男女,至此引发了四川扬琴的大改革。而她的师父徐述也就是那时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批四川扬琴女演员,是四川扬琴“德”派第二代传承人。她说道,“四川扬琴的传承与发展正是因为有李德才老师、徐述老师等人的努力坚守,是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给现在的我们创造出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如今,作为四川扬琴传承人的我,也正在积极投入到传承、教学的事业当中,培养了四川扬琴‘德’派第四代传承人,她们也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今后,我仍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以德育人、以德培艺,以传世之心锻造传世之作,把四川扬琴发扬光大。”
四川扬琴“德”派第三代传承人吴瑕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非遗中心主任陈咏韵谈起与李德才先生的相识,是大学一年级时在一节民族音乐概论上,老师播放了一段德才先生《三祭江》的唱段,瞬间被击中了心灵。“德才先生诞辰120周年,碰巧也是我在四川曲艺领域从事学术研究30年整,这30多年,关于四川扬琴的研究占了绝大部分,而‘德’派扬琴更是重中之重。”她说道,“‘德’派唱腔传承三代,百年来一直都在探索与创新,它华丽而不浓艳,妩媚而不妖娆,精致而不腻味,朴拙中带有巧艺,细腻中不失敦厚,我觉得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川氏审美,集中体现了四川人的文化诉求。”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非遗中心主任陈咏韵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一级编剧包德宾向李德才及其创立的“德”派唱腔表示致敬,他说道,“德才先生善于吸收四川扬琴各派之长,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德派’唱腔,行腔流畅婉转,处理人物感情细腻。先生一亮腔,我便感觉自己已身处另外的空间,随人物情感而起伏,仿佛一个个鲜活的角色生动向我走来。如今,随着新的文艺工作者加入,曲艺事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四川扬琴里出现了新的人物,新的故事,‘德’派唱腔也呈现出新的气象,让我们将先生留下的宝贵财富一代代传承、发扬下去吧!”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一级编剧包德宾
中国曲协第八届副主席、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种玉杰说道,“四川扬琴的艺术表现力丰富的,既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情,又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那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对声腔的追求,吐字归音、行腔作韵是一脉相承的。祝愿我们的四川扬琴今后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祝愿我们的四川曲艺同样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国曲协第八届副主席、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种玉杰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李兵分享了这次活动的感想,他说道,“今年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之年,也是四川省文联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间节点举办纪念李德才同志诞辰120周年暨‘德’派四川扬琴赏析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李德才同志其‘德’派四川扬琴对四川乃至全国曲艺、音乐的传承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研究我国传统曲艺发展演变传承和传统音乐律学、乐学、弦法、润腔等多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示例,值得我们长期追溯研究、总结经验、发扬光大。”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要增强使命,发扬光大四川扬琴艺术;二是要深化研究,夯实四川扬琴理论评论基础;三是要加强交流互鉴,提升四川扬琴及其他曲种影响力。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李兵
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主任刘志龙在讲话中说道,“四川扬琴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李德才是杰出的曲艺家,热爱扬琴的他广泛吸纳不同唱曲之长,开创了独特的‘德’派唱腔。开家立派绝非易事,而是长期艺术实践,守正创新的结果。举办今天的纪念活动,证明我们曲艺界对这样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家持着珍惜、仰视的态度。我们把传统艺术视为珍宝,齐心协力地爱惜它、怀念它,对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旗帜明确、大张旗鼓地进行纪念,证明我们有足够的底气进行自我认同,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主任刘志龙
四川扬琴是四川曲艺中最具标志性、代表性的说唱曲种之一,于2008年正式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扬琴是一种有着典型人物性格、戏剧情节的说唱形式,因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命名,清代史料中记载为“洋琴”。“洋琴”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清代嘉庆甲子(1804)年间刊印的《锦城竹枝词》中的一句“清唱洋琴赛出名”。但据艺人们口传,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成都已有“洋琴”的演唱了,伴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时代的更替,四川扬琴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的唱腔艺术。其中以“德派”唱腔为主要唱腔流派,“德派”唱腔以不同的润腔手法、唱腔技巧为基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唱腔流派。德派女腔华丽婉转、细腻悠扬,仅用声音就能把角色刻画得惟妙惟肖,让听众们的心能够随着剧情的推进跌宕起伏。
在建设文化强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让我们以李德才同志为典范,坚守艺术理想,弘扬传统文化,精研艺术规律,厚植人民情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推动四川曲艺的新发展,不断续写四川曲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