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合会要闻

四川“文艺两新”园区扮靓“红牌里”

来源: 四川日报     作者: 沈两新/文     2023-12-05 11:11:00     


rBABCmTv3vaAPDovAAAAAAAAAAA510.631x600.jpg

四川省文艺两新人才创新与产业发展孵化园区示意图

rBABCmTv3vaAZZdYAAAAAAAAAAA410.667x600.jpg

8月28日,四川省新文艺组织发展联合会正式成立

蓉城初秋,暑热渐消。8月28日,四川省新文艺组织发展联合会成立大会暨四川省文艺两新人才创新与产业发展孵化园区工作推进会在成都举行,民政厅、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省文联”)向四川省新文艺组织发展联合会授牌,现场掌声经久不息为全国首家省级新文艺组织发展联合会的成立送上祝福。

会上,书画家、收藏家、四川通达集团董事长蒋理平当选为联合会主席,林跃、雷显富等20位各艺术门类、收藏界等新文艺组织代表人士当选为副主席。

与此同时,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片区的四川省文艺两新人才创新与产业发展孵化园区建设工作正加快推进,首批入驻园区的国有企事业机构和上规模的新文艺组织、艺术名家已经完成签约。“文艺两新”园区建设将扮靓“红牌里”文化新地标,推动全省广大“文艺两新”队伍抱团聚合发展。

顺应呼声 为“文艺两新”搭建温馨的“家”

  “文艺两新”,即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政策的调整和文艺事业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壮大起来的。“文艺两新”的成员既是文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文艺精品创作的生力军。

  我省是全国“文艺两新”大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省新文艺组织共计8.4万余个,注册资金总额达2900亿元,从业人数近280万人,其中专业性较强、年收益额超过千万元的约1600家。

  与此同时,“文艺两新”也面临分布广、聚落散、发展规模壮大难、自我管理组织力不够等困难。解决“文艺两新”发展中的难题,为其搭建一个温馨的“家”,为文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平台,势在必行。在省委宣传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省、市、区文联和有关单位、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四川省新文艺组织发展联合会应运而生。

  该联合会的成立是省文联贯彻落实“要发挥文联、作协系统的组织优势,创新工作体系,做好对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要求的实际行动,是省文联深化改革、谋划推动全省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创新举措,是团结引导全省广大“文艺两新”助力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将为全省“文艺两新”提供一个增强沟通、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文艺两新”完善自我管理,不断推进“文艺两新”发展壮大。

  作为一个地方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该联合会将秉持“爱党爱国、团结引导、联络服务、聚合发展”的宗旨,团结引领“文艺两新”听党话、跟党走,全方位吸纳、扶持优秀的“文艺两新”人才,联合各方力量为“文艺两新”排忧解难,让广大“文艺两新”成员都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接续历史 “文艺两新”园区点亮“红牌里”

  目前,四川省文艺两新人才创新与产业发展孵化园区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建设。

  园区选址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街道长城社区,位于武侯区川藏路创新活力轴与二环路交叉处,计划按照“一年起步、三年初成、五年上规模”的发展思路分期推进建设,建设“一圈”,突出“两核”,打造“两轴”,培育艺术大师工作室与艺术品衍生孵化制作等三大产业,形成文艺产品交易区、文艺惠民服务集中区等五大功能区。经省文联和投资建设方多次会商,园区内还将配备服务中心、美术馆、多功能厅等基础设施,满足各类文艺组织机构和艺术家需求,让“文艺两新”成员安心入驻,共谋文艺事业产业发展。

  这一园区,为何选址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片区?

  就地理位置而言,武侯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南部,区内文化底蕴深厚、文教资源丰富,先后获得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天府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红牌楼片区文脉绵长,历史上曾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要冲,作为城市的交通枢纽和物资运输集散地之一,历来游人如织、商贸繁荣。

  今天的红牌楼片区,地处川藏路创新活力轴与二环路相交处,联动武侯区三国蜀汉城,地铁、公交、BRT等各类交通便利,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在成都市已形成锦里、太古里、文殊里的基础上,在该片区打造“红牌里”文化新地标,可形成新的文化亮点布局。

  今年,在省、市相关领导和部门大力支持下,在武侯区委、区政府通力协作下,四川省文艺两新人才创新与产业发展孵化园区正式落户红牌楼片区。省、市、区三级共建联管,政府、企业、文联三方联动发力,园区建设将助力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目前,省文联正积极申报和组建四川省文联文艺两新服务中心并入驻园区,计划开展对“文艺两新”的政治引领、职称评定、艺术考级、产业培育、知识产权、评先选优等工作,进一步强化针对“文艺两新”的实质性服务。武侯区高度重视园区建设,相关领导多次调研片区规划和园区打造,会同省、市文联多次专题研究项目规划、企业招引、政策支持等工作。

  一些有文艺情怀、热心文艺事业的大型民营企业、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也成为园区快速成长的重要“推手”,让“红牌里”吹起“文艺风”。未来,园区不仅将为四川广大“文艺两新”搭建起交流沟通的平台,也将对区域历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地区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巴蜀历史文化传承发展。

积极响应 新文艺组织纷纷入驻

  8月28日,四川省新文艺组织发展联合会成立大会暨四川省文艺两新人才创新与产业发展孵化园区工作推进会公布了首批入驻园区的国有企事业机构和上规模的新文艺组织、艺术名家工作室名单。截至目前,已有30余家上规模的新文艺组织和艺术名家工作室入驻园区,50余家已签约并在园区内规划置业,另有百余家初步表达了入驻意向。

  其中,不仅有四川省“文艺两新”孵化园区推进办、四川省文艺期刊发展集团(筹)、四川文艺云大数据中心、四川省文联巴蜀文艺大讲堂暨文艺惠民中心等机构,以及四川省新文艺组织发展联合会、四川省国画院、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四川省古玩收藏协会、四川红牌里美术馆、四川通达艺术精品展览馆、中国传统医药艺博馆、寿丰堂艺术博物馆、西蜀印社等上规模的新文艺组织,还包括李伯清、李树、管苠棡、林跃、姚叶红、万山河、曾杲等艺术名家工作室。

  今年,听闻省文联正规划建设“文艺两新”园区,一些企业和艺术界社团组织积极响应,著名画家姚叶红和部分艺术家前往园区参观考察,认为园区规划科学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便在此置办工作室。随后,几十家新文艺组织先后来此置业,信心百倍共谋发展。

  “回应‘文艺两新’的呼声,这个初显规模的孵化园区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温馨的家,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平台。”姚叶红表示,作为入驻园区的一名文艺工作者,自己将扎根园区,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心声、鼓舞人民斗志、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全心全意为园区的聚合发展带好头,为促进文化惠民、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