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24日电 “2022年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八,相较于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等东部数字化先发地区,四川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仍有待提高。”今年四川两会上,四川省政协委员、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四川心越美术馆馆长魏心田提出了《激发文化遗产数字活力,助力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建议。
四川省政协委员魏心田。受访者供图
魏心田介绍,目前,四川省共有可移动文物107.8万余件(套),不可移动文物6.5万余处。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四川省部分文保单位通过数字化采集、保存、建模、重现,无损保存文物遗存的全景图。
“但在巴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四川还存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为此,魏心田建议,要强化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注重宣传推广和数据质量,多措并举激发文化遗产数字活力,助力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统筹推动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建设方面,魏心田建议,推动出台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法规,建立数字化文物管理和维护机构,明确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法律责任和权益保障。制定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化,确保数字化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地区研究资源和数字信息共享,确保数字化标准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加强推广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建设的成果,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以重大项目为引领,组织和引导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和锻炼数字化人才队伍。”在强化项目推动与着力培育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才队伍方面,魏心田建议,通过“校企合作”“校地融合”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在巴蜀地区建立多个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共同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的建设和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此外,建议政府引导设立一批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优秀人才团队,培育巴蜀文化数字化技能人才,推动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开发、推广和保护。
在打造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品牌方面,魏心田建议,打造巴蜀文化传播平台和一批巴蜀数字文化品牌,采用线上线下等形式做好文化IP转化和推广,提升数字文化遗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同时以数字媒体为载体,提高巴蜀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和参与。
“巴蜀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迫切需要解决数据评估问题。”魏心田认为,巴蜀地区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难度大、传承乏力等问题,也存在现有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存在数据采集不全、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利用不足等问题。数据评估体系化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质量,优化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流程,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通过数据评估体系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利用,提高文化遗产的传承效率和影响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