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圆梦春天——四川·深圳美术名家作品联展 “崇阳古窖杯”第三届四川省酒文化艺术季将在文轩美术馆展出

来源: 联合会办公室     作者: 新艺          


【展览信息】

指导单位:

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酒业协会  中国诗酒文化协会

主办单位:

四川省新文艺组织发展联合会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

关山月美术馆

文轩美术馆

承办单位:

四川省酒文化促进会  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

成都崇阳古窖酒业有限公司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昌黎葡萄酒业有限公司

四川文轩艺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协办单位:

广安市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

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广安安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绵竹鸿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四川省川商总会  成都市蓉商总会

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   四川省酒文化研究会

成都广安商会  成都广安区商会  成都前锋区商会

成都武胜商会  成都岳池商会    成都邻水商会

成都华蓥商会

总策划:杜光

总统筹:蔡家骏、王东 

策展人:吴永强

执行总监:唐云峰、白云

展览统筹:吕继龙  

展览执行:白旭东、税月、李虎、王方宁、刘启伟、李旭梅、游兵、刘德强

参展艺术家名单:

四川籍:林茂、李兵、梁时民、张杰、马光剑、姚叶红、张跃进、林跃、龚仁军、陈志才、庄子、朱沙、张斌

深圳籍:梁宇、钟曦、陈湘波、杨晓洋、文祯非、陈向兵、郝强、张闯、方晓龙、于长江、邹明、海岩宿千、罗洪东

展览时间:2024年3月20—28日

开幕时间:2024年3月20日15:00

展览地点:文轩美术馆(成都市高新区世纪城新会展中心南侧时尚天街南口208—1—1号)

5713172ed90a7f0bba64d575854cfdf8.jpg



【展览前言】


“思·语·诗”的交流与互鉴


吴永强

(艺术评论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值此冬去春来、大地回暖之际,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热潮中,四川省新文艺组织发展联合会、文轩美术馆、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关山月美术馆联合发起举办“圆梦春天——四川·深圳美术名家作品联展”。该展由四川省酒文化促进会、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成都崇阳古窖酒业有限公司、四川文轩艺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昌黎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具体执行,将在成都、深圳两地巡回展出。其目的在于通过地域艺术的互动传播,深化四川与深圳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添动力。今年,我们还将迎来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的重要日子,故本次展览也希望借助艺术家之笔来讲述春天的故事,反映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祖国大地上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以此告慰小平同志的在天之灵,寄托我们对小平同志的无限思念和深切缅怀。

文化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独特标记,更是一个地域或城市的“根”与“魂”。一个地域、一座城市的品质不但要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活跃的创业氛围,而且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连接过往、共振时代的精神气质。四川和深圳两地空间距离遥远,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迥然有异,精神气质各有特点,但正因为如此,两地的文化交流互鉴才有了良好的起点。因为唯其彼此存异,方有互鉴的可能;唯其相互有别,方能开辟出和而不同的境界。求同存异的交流和在交流中达成的和而不同,可望使双方擦出互鉴的火花,从而各自获得文化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灵感。本次展览首先就是为呼唤这样的灵感而举办的。

不过,作为祖国大家庭里的共同成员,四川和深圳,跟别的地方与地方一样,坚强地维系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血缘纽带。它们秉承着同一种文化基因,共同走过了漫长而不平凡的岁月,经历了同样的艰辛和奋斗,分享了同样的快乐和幸福;如今又怀着同一份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踏上了同一条征程。共有的命运、相同的呼吸,让我们深深感到,只有相互砥砺,彼此成就,方能推陈出新,在赓续传统文脉的基础上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文化。本次展览便试图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以川深两地美术名家的作品为媒,促成两地艺术上的碰撞、交流与互鉴。我们可望透过艺术家们鲜活生动的作品,以小见大,见证四川、深圳两地前世的纽带、今日的情缘和明天必然共生的辉煌。它将借用艺术的方式证明,在新时代的壮丽乐曲声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史诗页面正在徐徐展开,等待着四川、深圳两地的同胞兄弟携起手来,去书写更优美、更恢弘的篇章。我们可望从中获得精神的滋养、意志的砥砺,从而志存高远,勠力奋发,自觉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中光荣的一员。

本次展览以荟萃川深两地25位美术名家的百余件绘画作品,构成了一个跨地域交流的视觉文化现场。参展作品围绕四川、深圳的地域和城市风貌,一头深耕本土自然和历史文化土壤而发掘宝藏,一头追随中国式现代化旋律而放飞翅膀。它们或者以笔墨晕章去邂逅艺术家心眼所见,或者以油画语言去迎临创作者胸中的波涛。具体的形象、生动的细节,将大自然的丰富华严和社会人生的多姿多彩,辉映成时代的折光,从而讴歌了新时代,抒发了艺术家们爱党、爱祖国、爱家乡之情,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这些作品唤醒了艺术的美育力量,让我们突破“小我”的桎梏,得以心游远方,直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找到成就“大我”的坐标。

我们发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在今天的参展作品中出现了新证据。因为不论它们选择了什么题材,表达了什么主题,也不论它们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呈现了什么样的视觉风格,都无不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不必说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画面,即便是静物描绘或花鸟山水等传统题材的处理,也充满即时性和在场感,带着作者的体温,回荡着现实生活的余响。借助线面形色,我们将见到蜀地的山川、鹏城的大地和川深两地繁华的城市、祥和的乡村;我们见到了起伏的丘陵、错落的台地、辽阔的平原和潮起潮落的海岸。透过油彩的流动和笔墨的挥洒,我们听到心灵震颤的节奏,领悟到相望古今的幽情、注目现实的感怀。我们将踏上时光之旅,饱览春夏与秋冬的颜色,见证晨昏与昼夜的光景。我们可到山中看云,到林间探幽,在庭园中赏雪,在屋檐下听雨;或在田野中看稻浪翻飞,在渔港里见鱼跃人忙;或在十字街头仰望高楼耸立,观看人来车往……都市的繁华让我们感应到现代化的节奏,而古镇、古村的风情又让我们瞥见了岁月的背影。

放眼这些画面,作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和作为改革开放前哨的深圳,其视觉语言的“能指”无处不在——有时以某种文化景观具体出现,有时隐含在天的颜色、海的体量和草木或建筑的形象中,有时只呈现为梦忆或想象力的掠影;有时是人物,有时是风景,有时是物体;有时是宏阔的全景,有时是微观的局部,有时不过是墨韵、线条和色彩对无言之言的牵动——但它们统统不以再现原物或发泄激情的方式存在着,而是经过了“思·语·诗”的触摸,得到了美的提炼,引动了意义的发生。在这些作品中,写实中有写意,描绘中有抒情,普通人情和日常风物中藏着意外的惊喜。

假如我们一定要对本次展览的作品作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恐怕会束手无策。因为它们无不是主题、题材和表现形式充分协商的结果。虽然“圆梦春天”是一个基本主题,可是对艺术家个体来说,还未免过分宏大。如果我们受到某一件作品的震撼并服膺其感染力,那是由于它的题材是个别的,表现形式也是个性化的。在艺术家真挚而炽烈的情感作用下,不是题材决定了形式,也不是形式决定了题材,倒不如说,是一定题材与一定形式的惺惺相惜,才使两者不期而遇,最终诞生出作品的独特风格。就在其风格被指认之时,尽管遵循着统一的主题,我们眼前的这些作品仍然焕发出个性,并因此感动人心。

身逢开放时代并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中国艺术家不得不面临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纠缠。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也自然无法置身事外。在这些分别来自四川和深圳的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们并没有回避中西古今的复杂对话,可是,其全部对话却是围绕着一个轴心进行的,那就是艺术与生活的对话。过去三十多年里,在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冲击下,符号化操作在中国美术界一度甚嚣尘上,导致创作中人造图像泛滥,把自然的血脉、生活的温度阻挡于画面之外。幸运的是,本次展览让我们发现,生活实感作为艺术创造的活力源泉重新涌向了艺术家的笔端。在艺术与现实之间,象牙塔隐退了,浮躁消失了,大自然的魅力、生活的召唤与心灵的激情嗒然相遇。与此同时,一种中国美学神韵也悄悄越过艺术家地域身份的鸿沟,不约而同地渗漏于许多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的作品中,赋予了它们别样的魅力。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在当代中国美术创作中焕发出实践性活力,它帮助中国美术重构了其独立的文化身份,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依托。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本次展览邀请川深两地丹青名家在川深两地同台巡回展出他们的作品,也是为了让两地观众得以见画思景,遥想川深因缘,感应两地共情。在此,我们看到,四川与深圳艺术家的作品聚焦各自的在地情缘,但其情其景却不局限于外在现实,因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怀抱中,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史诗图景中,祖国各地彼此映照,互为镜像——内陆藏不住沿海的意态,长江交融着珠江的热血——四川、深圳互鉴的影子与身俱来,无法阻隔。放眼展厅,我们感到,两地艺术家们打开给我们的视野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人人可见的大自然与生活的模样,陌生的是画家们独自问心的创造——然而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我们却仿佛见到了一个能量中心,正在源源不断地向周边世界喷吐着辐射的能量,直至把一切都带动起来,让它们加入交流、互鉴与共生的良性循坏。这个能量中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军号角。它开创出崭新的历史,指给了四川、深圳以及全国各地文化交流互鉴以光明的未来。


2024年3月10日  于四川大学